如果時光倒流個四五年,我還敢自稱為一個哈迷。然而時至今日卻只能縮到墻角,奮力回想當(dāng)初的“激情與夢想”。
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哈利波特”算得上圖騰之一。很多人在初高中的時候初次邂逅了這個神奇的魔法世界,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其中毒癥狀不完全歸納大概有如下幾點:
拿著一支筷子(或類似物體比如長樹枝什么的)當(dāng)魔杖揮舞嘴里念念有詞;
把書中出現(xiàn)的咒語歸納整理倒背如流;
到國王十字車站尋找9又3/4站臺;
自制羽毛筆,搜刮羊皮紙;
渴望擁有一把飛天掃帚;
夢想擁有寵物,ta是一只貓頭鷹,最好是雪鸮……
回來說電影。很奇怪,我對哈利的系列電影一直沒有太好的感覺,卻也還是心甘情愿地往電影院跑。想一想,只因為那是伴隨我們成長的存在。
這次哈七分成兩個部分拍,聽到消息的時候就覺得是好事。畢竟歷來哈利電影廣受詬病的原因就是對原著刪減不當(dāng),編劇混亂造成資深粉絲的怨念,分上下不但可以方便圈錢,更可以讓故事的結(jié)構(gòu)更合理。事實也是如此。當(dāng)然也有可能是因為前不太理想的鋪墊,導(dǎo)致揣著過低的期待值進影院反而收獲驚喜。
哈七的原著,原本就是由一個一個小高潮交織著出現(xiàn),冒險、解謎、流血犧牲此起彼伏。因此在電影里我們就看到三人組奔波在整個大不列顛。難怪有人說整部電影就是“奔跑+奔跑”。不過很難得電影的節(jié)奏控制得不錯。
下面說一說零碎的印象。
1.三人組=三角戀?
哈利與赫敏共舞的那段讓我很擔(dān)心劇情會走形變成“三個青梅竹馬的愛恨情仇”。幸好沒有。幸好。不過羅恩和赫敏的各種小互動已經(jīng)多到“紅果果”的境界了。
2.海德薇之死
海德薇是為了救哈利而死,并且因此暴露了真哈利的方位。這個設(shè)定非常合理。作為哈七里第一個掛掉的角色(布巴吉教授我對不起您...另瘋眼漢雖然從時間線上是第一個但畢竟是后面借比爾之口才得知),海德薇之死從一開始就定下來整部作品的基調(diào)。
3.校長的生平與謊言
其實哈七出現(xiàn)校長的鏡頭非常少,基本上都是在報紙或者書本的圖片里,外加哈利零星的夢境和回憶。不過還是很高興能夠看到那么幾眼,哪怕是在烏姆里奇的通緝名單上并且被劃上血紅的大叉,哪怕是伏地魔同學(xué)掘了校長的墳?zāi)怪蟮捏@鴻一瞥...年輕時候的校長和格林德沃同時登場(雖然是在一張合影里),兩只都很青澀的樣子,可惜世事難料,命運發(fā)展完全偏離軌道。唏噓不已。
3.多比之死
一直都很喜歡多比,因此當(dāng)初看書的時候就不敢相信他會死掉。“我是一只自由的小精靈”。這話的余音還飄蕩在空中,下一秒他的鮮血就染紅了衣衫,大大的眼睛漸漸失去神采,目光慢慢渙散,失去焦距。電影里在馬爾福府的那段打斗篇幅本來比起原著就已經(jīng)縮減了不少,而多比的死更是讓這一切顯得那么得突然那么地?zé)o可接受。請安息吧,多比。你是自由的。
4. 到陋居路上的打斗看地十分過癮,驚喜點在于竟然還有公路上飆車的鏡頭,一下子仿佛地點穿越到了在香港警匪片,哈利還來了幾步墻上的飛躍,之后飛翔的夜騏、飛天掃帚,掩護哈利而犧牲的海德薇、陰暗飄忽的食死徒、火焰噴射下的天空,真真切切讓我們感受著這個魔法世界。
“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總算,連電影的結(jié)局也進行了一半了。十年說短也不短,正好夠一個少年成長成為一個青年;十年說長也不長,不知不覺也就這么過來了。丹尼爾一直說想要擺脫哈利的形象摘下眼鏡扔掉眼鏡嘗試新的人生。他確實一直在努力。因此雖然褒貶不一但實在無可厚非。因為哈利波特是他,他卻不是哈利波特。
那是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Hogwarts,任何一個Hogwarts卻都不屬于我們。
從9又3/4站臺出發(fā)的漫長旅程,真正地伴你成長,將烙印刻在歲月里,將感動留在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