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書院的亭臺,獨有自卑亭不是那種傳統(tǒng)意義上的廊柱式結構,而且它的名字,顯然也沒有吹香亭和愛晚亭那么光鮮氣派和人盡皆知。
剛到湖大的時候,路過自卑亭,緊緊盯著“自卑亭”三個字發(fā)愣,是我自己沉浸在現(xiàn)代的“自卑”中無法看透。
據(jù)載,自卑亭最早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由長沙郡丞趙寧倡建。得名于《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其意為:欲修成君子的人格,猶如行萬里路,必從近處開始;猶如登千尺山,必從低處開始。亦即志存高遠者,必從小事做起。這里包含了一種遠與近、大與小的辨證關系。在儒家思想中,欲平國治天下,必須從個人的修身正心開始,并落實到日常的生活細節(jié)中,所謂圣人自小節(jié)出,與這里的精神是一脈貫通的。而無數(shù)的歷史事實證明,一種做好小事的精神,一種謙卑的姿態(tài),往往更能所向無敵。
四年,等我開始知道東方紅廣場上毛主席究竟舉的哪只手這樣的問題的答案的時候,才驀然驚覺自己也可以將關于岳麓書院的一些故事如數(shù)家珍般向別人道來的時候,才知道并非是自己的好記性,而是耳濡目染多了,也就產(chǎn)生了感情并溶入到其中去了。
自卑亭所在的牌樓路是通往岳麓書院的要道,自卑亭的修建就是為了供路人歇腳之用。牌樓路的拓寬無疑讓修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的它失去了這個功能。自卑亭的門口現(xiàn)在擺著一塊白底紅字寫有“文物保護,車輛禁入”的標識牌。居于校園一隅的自卑亭一如它的名字,靜立在那里,偶爾有一些過往的學子進去轉轉,順便挑一些心儀的書籍文章,更多的觀光者,更是直接繞過它去了書院。
歷史總是在造就許多主角的同時更是釀就無數(shù)配角,坐在廟堂之上接受人們供奉終究只是大海里的一小部分浪花,更多的便是靜默如自卑亭,在歷史的一隅,為煙塵所遮掩。我想,當初修建自卑亭的本意是讓它在一定的時間內為人們提供某種物質與精神上的方便。在這個層面上來看,自卑亭是毫不辜負它所負的責任了,而自卑亭所蘊含的深意在于對其精髓的繼承,文化的傳統(tǒng)和傳統(tǒng)的文化無疑也是在不斷領悟和思考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