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經故事:長壽王
《六度集經》中有一則故事。主角長壽王仁政愛民,其國財富民豐,引來鄰國貪王的覬覦,出兵侵奪。獲悉敵兵壓境的長壽王,不愿禍及百姓,遂舍棄王位,與兒子長生遁隱山林。貪王坐擁長壽王的國土,并重金懸賞捉拿長壽王父子。長壽王為義助遠來依投的梵志,自愿舍身讓梵志獲賞,為貪王所執(zhí)。貪王公開火燒長壽王,以逞己能。臨死前,長壽王驚見喬裝的兒子長生,乃仰天宣示其以仁為誡的遺教,冀長生能以德報怨。但長生決意復仇,潛入大臣家為仆役,取得貪王賞識,并成為其貼身侍者。一次伴隨貪王出獵中,長生刻意讓貪王脫離隨扈,并迷失山林。待貪王熟睡之際,長生拔劍欲償宿愿!下手之前,長生忽憶父命,理智驅使他按劍不動。正巧貪王突從噩夢中驚醒,長生佯言安慰,貪王復安然入睡。如是者三。長生最終決心尊奉父親仁誡原諒貪王,便主動向貪王坦陳心跡。貪王被其父子仁行所感,幡然悔悟,將國土歸還長生,兩國并義結為兄弟之邦。
二.哲理故事:大臣分羊
古時候,一次皇帝下令賞賜朝中大臣每人一只羊,但負責分羊的大臣卻犯了難:因為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不知怎么分才能讓大家滿意。這時,一位大臣從人群中走出說:“這批羊很好分。”說完,他牽了一只瘦羊,高高興興地回家。眾大臣見了,紛紛仿效,于是難題迎刃而解。第一個牽走瘦羊的大臣既得到了大家的尊敬,隨后也得到了皇帝的重用。
三.職場故事:吃虧的真真
真真從學校畢業(yè),與同學們一起被分到一家由“婆婆媽媽”占據(jù)領導地位的國營單位,大家都覺得有點不爽,但真真與她們很快就融成一片了。單位吃年飯,媽媽們都把自己的小孩子帶來玩。一班沒有結過婚的女孩多出于禮貌過去逗孩子幾分鐘,吃飯的時候,大家都躲得遠遠的,生怕孩子的油嘴油手弄臟了自己。真真卻不然,她看起來是真心實意地喜歡那些孩子:她坐在小孩子旁邊,喂他吃飯,給他擦鼻涕……她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阿姨,媽媽們也同她結成了好友。逢年過節(jié),單位里照例會分一大堆福利,真真的父母不在上海,她有充分的理由把年貨都送給組長王姐。后來,當領導來征求王姐對新分來的一群大學生的意見時,真真的分數(shù)最高,領導通過王姐最早認識了真真。真真是同學中最早買車買房的,也是分到單位去的同學中升職最快的。
四.兩會故事:省委書記點唱《吃虧歌》
2012年3月11日上午,全國人大河南代表團分組討論會上,省委書記盧展工點名讓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濮陽縣西辛莊村黨支部書記李連成唱《吃虧歌》,并點評說,有了“能吃虧肯吃虧常吃虧多吃虧”的干部形象,才能像唱詞里說的那樣——“工作才能往前推”。盧展工對《吃虧歌》情有獨鐘,在多種場合闡釋吃虧的人格內涵。他曾向演唱者賈文龍請教《吃虧歌》,并曾在一次活動中獻唱。2010年9月,河南商報率先報道了這件事,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盧展工專門就河南商報報道闡述說,這個《吃虧歌》,是用很質樸的語言,也是很精湛的語言,把領導干部所應該把握的要害問題,點出來了。
五.吃虧是福,你信不信?
佛經中長壽王父子、古代牽走瘦羊的大臣、職場中的真真以及現(xiàn)今最基層的黨支部書記李連成等等都是吃虧的典型。他們能吃虧、肯吃虧,終就收獲回報!独献印吩疲“自勝者強。”真正的強者不是打敗別人,而是戰(zhàn)勝自己。佛法稱“貪、嗔、癡”為三毒,古德認為“嗔習”最不易除,所謂:“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 外在的敵人或可用武力消滅,但是內在的心魔則有賴深刻的自省、清明的智慧與果斷的決心,才能降服。愿意吃虧之人,必存原諒之心,也就戰(zhàn)勝了嗔恨的心魔,生命也因此更自主、自在與自由。印度圣雄甘地曾要求自己不要怨恨任何人,他說:“我知道這很難做到,所以用最謙恭的態(tài)度,盡量達成這項自我要求。”謙卑的人比較無我,無我的人包容性大,就能善待一切。
吃虧是福,藏匿著天理人欲的平衡,所要揭示的是天底下的人事人理,到頭來是沒有輸贏,都是因緣果報的輪回。個人的理解,要想將吃虧是福作為人生信念來守持,可參佛理的三世說:輪回就是一種平衡方式,一時平衡不了,就有一世的平衡,一世平衡不了,就有來世的平衡。管理與運作人生,說到頭就是一個找平衡,不是靜態(tài)平衡而是動態(tài)平衡。五行之說講究生克制化,生克制化,意味著一生有虧吃,同時有便宜占,意味著有人恭維,也有人詆毀,意味著有委曲,也有舒展,這才是正常、完整的人生。不過這只是相對于靜態(tài)結構而言,不能作為事后的自我安慰與解嘲的理由,關鍵在于要有主動思維,在動態(tài)中利用這一結構原理去操控它,從而實現(xiàn)想得想失的置換。
在筆者看來,該吃的虧一定要吃。在親朋好友的交往中,有些經濟上的事情,吃點虧無所謂;但是,涉及到自己的人格、做事的原則,那就絕對不能妥協(xié)。 “風物長宜放眼量”,著眼于某一時、某一點上是吃虧,可是從長遠看,其實不見得就不是福氣。事實上,并不是所有虧的后面都藏匿著福報。虧,有許多類型,其一,在正常正大的博弈場面上,運氣不佳、技不如人只是技術和運氣之虧,此類虧的后面不太可能藏匿著福。其二,出于事先心理預期的設定,總認為該得到這樣或那樣,但結果與預期有了距離,認為自己該得到而沒有得到,從而認定自己吃了虧,這不叫虧,而是自己心理預期的設置有問題。有些虧是抵擋不住的,是無法控制的,不是因為人為的過錯所招惹,而出自規(guī)律、定數(shù),屬于被動性的無法無奈之虧,此虧不吃不行,應坦然迎之,釋懷以對;而有些虧,是為了得到或捍衛(wèi)這樣或那樣,是主動性的虧,可稱之為代價或成本,是可以控制的。至于什么樣的虧,才掩藏著生命的福祉,需要細細地琢磨和感悟。
吃虧是福。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