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婺源,有“五岳歸來不看山,婺源歸來不看村”的說法。“青山清水清泉,難得一方凈土;徽俗徽建徽戲,自有千年古韻”是婺源的真實寫照。走在鄉(xiāng)間,一要看村,二要看宅。只有看到這些,才可以真實感受“千年古韻”的魅力。在告別號稱“江南小周莊”的李坑之后,我們前往思溪村,探究一下她透露給我們的,又將是一種什么樣的氣息?
當我們乘坐的大巴車在思溪村口寬闊的停車場停下時,已是近黃昏了。不知是天色已晚還是她被養(yǎng)在深閨,這里完全沒了李坑的熙熙攘攘。當地導游小姐帶我們沿著村口的青石板階梯往下走,一邊介紹思溪的歷史:思溪建村于宋代的1199年,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村里的居民是為逃避戰(zhàn)亂,從山東濟南的泗水遷移指此的,故給村子取名泗水。因環(huán)繞村子的泗水河形呈魚狀,加上村里的居民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姓俞,跟“魚”諧音,魚遇到死水(泗水的諧音)自然不利于發(fā)展。于是取魚思溪水之意,將村子改名思溪。思溪村人幾乎家家戶戶都經商,明末清初時期,就是徽州商隊的勁旅,他們致富后買田造屋,光宗耀祖,故村子被稱為“儒商第一村”或“徽商第一村”。導游還風趣地說,這里可是拍攝電視劇《聊齋》的外景地,劇中女鬼吞吃血淋淋的豬心的鏡頭,可否還記得?村中道路雜,大家這么多人千萬不要走散,免得被留下來陪女鬼喲。我覺得“思溪”這個名字很好聽,清雅脫俗, 誘人無限幻想。
我們走下來尚未進村, 先被這樣的一道風景吸引: 腳下恬靜的小河,對岸亮麗的油菜花,再配上背景深沉的馬頭墻,對比鮮明。 村子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河,玉帶似的河流環(huán)繞著村子淙淙流過。河上一座兩孔的廊橋連接著小村的兩岸。岸這邊,仿佛依然可以感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子;岸那邊,則完全是屬于村民的心靈凈土。
走上長22米、寬3.8米的廊橋, 一陣微風吹來,甚感愜意。此橋名叫“通濟橋”,建于明代景泰年間,距今有五百多年歷史。橋身平直,河中央有一橋墩支撐橋身。橋墩的前端砌成半截船形,俗稱“燕嘴”。嘴口立著一根小小的八面石柱,柱身刻有佛像和經文,稱為“如來佛柱”,擔負起保境安民的重責。按風水的理論,思溪的西面山的高度不夠,要在村的西南角,建塔或者修廟。而在村口的門戶上修廟“陰氣太重”,故思溪人安排這樣一個鎮(zhèn)物,為的是:“村里的靈氣不要外瀉,村外的邪氣不要進來”。墩尾有“河神祠”,供奉的是治水的禹王牌位。橋上部有木椽青瓦結頂,廊內兩側設有橋欄靠凳。橋面和回廊用杉木建造,絕無雕飾,古樸蒼然。
古橋,其實是衡量一個古村落歷史地位和文化的重要象征。通濟橋的建筑很有特色,整座橋上找不到一枚鐵釘,而是用一根根木釘接合著。這是因為用木釘接合,木頭是同一屬性的,在振動中伸縮相同,整座橋不至于松動,但如果用鐵釘,看似堅固,人長年在橋上行走,橋就容易松動、倒塌。如今多少年風風雨雨過去了,榫頭之間依然緊密牢固。河中的橋墩之所以砌成尖尖的船頭形,是利于分水,以減少水流對橋墩的沖力,確保大水來臨時橋不被湍急的洪水沖垮,同時也便于排放木筏。此橋不僅方便于兩岸的居民,盛夏時橋上涼風習習,村人還可以坐在兩邊的靠凳 上賞景納涼,同時還是村子的“新聞發(fā)布中心”呢。
過了小橋,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不同的世界:思想上完全與塵世隔絕的凈土,結構上保持著完整歷史風貌的小村,讓每一個外來客充滿疲憊的身心都可以得到洗禮。
導游邊走邊說:整個村落以明清古建筑為主,村落內以青石板鋪地,古建群背靠青山,面臨清溪和稻田,四周都是綠地,村莊與秀水青山優(yōu)雅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村內的建筑大多為明末清初時期所建,現存三十余幢,主要有敬序堂、振源堂、承裕堂、承德堂、百壽花廳、七葉衍祥、銀庫等,堪稱中國建筑的瑰寶。在婺源,這片罕見的商宅群與官宅建筑頗有不同,官宅講究氣魄,而商宅注意實用,處處反映主人對財富的期盼。思溪民居建筑的顯著特點是屋里都有天井,商宅的天井設計為“四水歸堂”,隱喻“招財進寶”、“天降洪福”、“財不外流”,商業(yè)文化在天井建筑中得到完美體現。這里的宅院,還通過透雕、浮雕等裝飾門罩,顯現一個“商”字,顯示宅院里主人的聰明與智慧。
我們從遠處看這些古民居,在外觀上是大面積空白的一片粉墻,粉墻上嵌有幾個高低有序的小小洞窗,形成整體與局部、面與點的對比效果,體現“道法自然”的意蘊,里外墻著重采用了馬頭墻、山墻的建筑造型,尤其是馬頭墻屋的檐角飛翹,勾畫出民居墻頭與天空的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韻律美,仿佛一幅充滿詩意的水墨畫。
我們走近村落,有幾幢房屋一眼望去,果然整個大門結構很像一個“商”字。民居建筑風格多為一層至三層穿斗式木構架,四周風火山墻高高圍起。有的門外非常奢華氣派,門上方的門罩用重瓦鋪墊,形成翹角飛檐。商宅的大門都是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面,精雕細刻,非常別致。房內的平面布置常為三開間,內分前廳、后堂、廚房,前后均有淺天井。方柱石基,格扇門窗,青石板鋪地。正廳的長條桌案上,無一例外地在中間擺著一臺自鳴的馬頭座鐘,左邊一個瓷瓶,右邊一面鏡子,取意為鐘聲瓶鏡,即(終生平靜)。這里的年青男子少年時期便紛紛外出學做生意,闖蕩世界,不混個功成名就、衣錦回鄉(xiāng)就難回家門,這種冒險與奮斗比現代人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他們的家中,依舊擺著“終生平靜”,也許人的一生就是這樣矛盾,明明想過平靜的生活,卻總在不停地勞苦掙扎。在后堂,常有一大水缸,謂之“太平缸”。這或許是在大起大落的商場上搏殺后的一種心態(tài)折射吧。
我們來到“銀庫”屋;丈逃幸豢谔:“為天下人生財,濟天下蒼生”。這里就是徽商們專門為此而修造的藏銀庫房,他們捐獻經商盈余的銀兩,納入并支派于此。銀庫建于清代中葉,存放的銀子都是用來辦學、建橋、賑饑救災,反映了思溪自古扶貧濟困的民風。銀庫里面的后堂到廚房,也即房屋外面墻體臨街那一面的墻壁,全是用厚大的青石板修建的加固圍墻,以防止竊賊挖鑿;外面的墻壁是圓形的設計,都是為了防御強盜竊賊的入侵。大門里面用木板在屋里沿墻體再立一道護墻,為的是小偷在砸墻的時候聲音會傳出來。窗戶是里面大外面小類似于“氣窗”,既便于屋里的人觀察室外情況,又防止了盜賊從窗戶進入銀庫。
屋內空間很高,一樓墻壁排滿了許多圖案豐富、氣派精致的木雕格窗門楣,二樓回廊下面一根粗壯橫梁上還雕有“雙龍戲三龜”的圖案,神態(tài)逼真、惟妙惟肖。在這高高的屋梁上、難以看真切的地方,卻費了如此大功夫,在前人的心腸里,這該是家中吉祥、圖騰的位置吧?它是屋子的光彩,是屋子的尊貴。屋子的上方有一個天井,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風。同時它還有一層含義,即是把人和天銜接起來——“天人合一”,也就是說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脫離大自然而獨立存在。同時,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財源。故天井四周的屋檐向內傾斜,這樣天上的雨水就可引入自家的院內。為了既讓財進家門,又不讓屋里成為澤泊,天井下便有一個小水池,并早就挖設好了地下溝渠引水。下雨天水就會從天井落入缸內,稱之為“天落水”,蘊涵著“天降洪福”、“財源滾滾而來”的意思。雨水落地之處頗有講究,形似門鎖,意味著鎖住財運。我們看到護墻邊上,擱了一個很大的“鎮(zhèn)宅缸”,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缸底散落著游客丟進的硬幣,看來愿者上鉤的還是大有人在。此缸有兩大用處:一是可以消防;二是可以預測天氣,如果缸里的水清澈見底就會放晴,如果缸里的水渾濁,就代表要下雨了。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鑿成銅錢樣式,意味著遍地是錢。古時候人們疏通下水道的辦法,是在下水道里養(yǎng)一只千年烏龜。烏龜在下水道里爬來爬去,下水道就永遠暢通無阻,而且烏龜能吃蟲子,又意味著長壽,看烏龜探頭還可知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