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這是個太老套的問題,人生往往要經(jīng)過許許多多的事情,每個人的生活軌跡都不一樣,有的坎坷,有的風順。我想每個人的答案和標準都不同,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活著就是幸福,可以看到早上東升的太陽是一種幸福,可以聽到家人在餐桌嘮叨叮嚀那也是種幸福,可以和好朋友歡樂聚會也是種幸福,幸福很多很多,多的就如你身邊的空氣,充盈在你的周圍而你懵然不知。幸福,好比時光老人給每個人每天24小時一樣均等,只是,因每個人的態(tài)度不同而使幸福變得不公平,悲觀的人認為,幸福是那遙不可及的地平線,可望而不可及;樂觀的人認為,幸福就在身邊。關(guān)鍵在于你的生活態(tài)度。善于抓住幸福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幸福。一直以為感受幸福是件很困難的事,那是一種燈火闌珊處的境界。經(jīng)過歲月的流年以后,我才明白,幸福其實很簡單。童年的幸福,是可以得到長輩們的認可,滿足自己的一個小小的愿望;青年的幸福,是可以追逐自己的愛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中年的幸福,是自己事業(yè)有成,家庭和睦;老年的幸福,是兒孫孝敬,老有所依,健康快樂。在我看來,一個幸福的人不是由于他擁有的多,而是由于他計較的少,懂得發(fā)現(xiàn)和尋找,且具有博大的胸襟、雍容大雅的風度。幸福不是你房子有多大,而是房子里的笑聲有多甜。幸福就是平安,家人平安尤其是家有壽星,家中老人平平安安,就是幸福。
我的父母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育我們兄弟姐妹七人,可謂一生奔波勞碌。特別是在“大躍進”后至1962年間,由于遭受自然災(zāi)害,生活資料極其匱乏,大人吃野菜木薯,卻把少量的稀飯讓給我們吃。我們身上穿的是父母親手用舊棉線織布并一針一線縫成的土布衣裳。盡管生活極為艱辛,但是父母十分堅強,硬是把我們七兄妹撫養(yǎng)成人。父母之偉大,不言而喻。父母恩深似海,情重如山,作為子女,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1987年深秋,無情的病魔奪去了我父親的生命。父親生前考慮到還有幾個兒女未成家,不愿隨我在縣城生活,堅持在農(nóng)村打拼。無奈積勞成疾,撒手人寰。享年僅耆壽有三。瞬間父子陰陽兩隔,作為兒子,我猶如晴天霹靂,痛恨自己無華佗之功,未能令死神卻步。痛恨自己經(jīng)濟拮據(jù),未能讓父親過上安穩(wěn)舒適的生活。父親仙逝,永失父愛。從此,我對“子欲孝而親不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暗下決心,一定要盡我所能,讓身邊活著的老人活得開心、舒坦、幸福。
古人有云“當家才知柴米貴,育子方曉父母恩”。彈指一揮間,為人子的我,早已為人婿、為人夫、為人父。經(jīng)歷了曲折生活的磨練,我對家庭生活及人生幸福的感悟日益增多。尤其刻骨銘心的,是老年人和幼兒一樣,生命十分脆弱。很需要我們?nèi)リP(guān)心、呵護。很可惜,在多數(shù)人的心目中,兒女的地位永遠高于一切,為了兒女,蹈湯赴火在所不惜。然而,對待父母尤其是年邁的父母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這此人把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拋之腦后。有的人把父母作為一種累贅,結(jié)婚后不愿意與父母同住者有之,成家后不關(guān)愛父母者有之,分家后不盡贍養(yǎng)年邁父母義務(wù)者有之,因枝節(jié)小事對父母惡言相向、打罵甚至遺棄父母者有之,人間百態(tài),不一而足。這種人無形中給自己的后代傳遞了一種扭曲的倫理信息,樹立了歪曲的親情形象,玷污了純潔的人性。
其實,豐富人生,如果要想天長地久的快樂,必須用真誠與善良來點綴自己的世界,要想幸福就必須活得真實,得到的,我們要倍加珍惜----“天上的鳳凰,不如手中的家雀”;得不到的,我們也不必強求----“強扭的瓜不甜”。對每個人而言,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永遠揮之不去。目前,我的岳母已年逾80,母親已度過了87個春秋,岳父已94高齡。在我看來,家有老人是個寶,上有高堂,下有兒女,幾世同堂,小字輩都懂得感恩父母,父母都能安享晚年,一家人和睦相處,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這,才是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