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買書,可是并不很珍惜書,大大咧咧地借出,忘了收回,或是清掃屋子時當廢品賣掉。
天一閣的老祖宗和他的后代竭盡平生精力,以一種毋庸置疑的虔誠保全了一座藏書樓,在我看來,對于文化的保全和傳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是這種保全的姿勢多少帶有悲劇的色彩,尤其是藏書被毀于戰(zhàn)火和盜賊之手的結(jié)局讓人感動悲愴。與其這樣,當初何妨供人閱讀呢?此時人已不是書的主人,而是淪為書的奴隸。藏書,曬書,守書。。。。。。老祖宗做的一切或許是欣然怡然的,然后繼者呢?當藏書只成為一種儀式,當毫無理由的接受這份家產(chǎn)而不能從中受益(我指的是精神上的受益),我不得不對這座樓的主人投來崇敬兼憐憫的目光。
蘇軾說,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書何嘗不如此。
其一,書不是我能永久保全的。生死有命,變遷有定。人也不過與時俯仰,從俗沉浮,自己尚不能保全,又何況身外之物?就算我能保全它今生,誰知來生?
其二,沒有浸入自己骨子靈魂里的永遠不是自己的。它若是我的,它的形骸不在,它亦與我同在,它若不屬于我,徒有殘骸,也不過只成為我歷次搬家的負擔;
其三,我也許不是它真正的主人,不過是暫時擁有它而已。如果有更喜歡它的人做它真正的主人,何不樂得成全?所以,我愿意把自己的書借給愛書的人。
其四,即使是書丟了,循環(huán)往復(fù),它總還在這個世上,最不濟,被丟進垃圾桶,至少還有收廢品的人,它還能作再生紙。
所以對于書,我很達觀,書自有它自己的“書生”,書看完便完成了它應(yīng)有的使命,聚散有數(shù),那些文字已經(jīng)銘刻在我的腦海里。在或不在,又有何異呢?所以,放逐我們的書,讓它們?nèi)チ骼税桑?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