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厚臉皮的直接盜用了柴靜文章的標題。說實話,之前斷斷續(xù)續(xù)看過她的一些采訪,覺得她的表現(xiàn)挺矯情的,但是看她的書的時候卻是另外一種感覺,甚至對她當時的一些我認為做作的舉動理解了許多,瞬間覺得自己狹隘淺薄得無地自容。或許沒有了視覺的沖擊,我不再對那些細枝末節(jié)的東西過分關注,又或者自己對文字的容忍度更高,總認為文字本身會讓人更執(zhí)著于事件背后的深刻,那種張力不會像畫面一樣,這一幀有可能會被下一幀緊接著覆蓋淹沒,而是無限綿長延展的。有些荒誕的理由呢,其實事實的本質只是自己的悟性不夠罷了。
看的過程是心酸的,看完以后是沉重的。可以引起共鳴的東西,并不一定是同樣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就像文章里那位女人大代表所說的那樣:“不是女人才關心女人,是人應該關心人”。也像柴靜最后寫下的那句話:“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高中的時候也看過這樣一句話,“不要問喪鐘為誰為鳴,它為你而鳴。”雖然看到的當時心里莫名感覺有點發(fā)怵,也不太能理解其中的含義,但我還是將它認認真真的摘錄了下來。我想,那時的舉動也許并不是源于恐懼,而是潛意識里作為人類的一分子,你對你所生活的社會,對你所生存的世界的一種擔當,不論你是以一種什么樣的角色存在著。
整篇文章里浸透了無助,滲入骨髓的無助,當事人也好,筆者也好,旁觀者也好,一個都逃不過,就像沉默;但又參雜著弱者的自憎,憤恨,就像尖叫。但最終尖叫只能隱藏在沉默里,這便是問題被人忽視的根源。文章包含的信息量是極大的,從家庭暴力這一現(xiàn)象引申到心理健康、婚姻價值觀、子女教育、社會責任、立法關注等等許多方面,哪一個話題都值得去深挖。沒有誰能成為救世主,一個采訪,一篇文章或許能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命運,甚至連這樣也無法做到,就更不用談去改變整體現(xiàn)實的狀態(tài)了。但我想,新聞采訪的力量也不僅是單以這種形式體現(xiàn),它會滲入人的靈魂,會引導人的思想,會讓人去認真審視到平時看不到或者漠視的東西,會吸引更多的關注,會給予這個社會刮骨療傷的勇氣;蛟S,像我這樣的讀者也能勉強為其證明添上一分吧。
聽到沉默在尖叫,從起初的隱忍,到最后的聲嘶力竭,還不夠振聾發(fā)聵么?告訴我,你要如何繼續(xù)充耳不聞?
廣告服務 | 關于我們 | 服務內容 | 聯(lián)系我們 | 加盟合作 | 免責條款 | 招賢納士
Copyright © 2002-2011, tban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主辦單位:中聯(lián)銀信(北京)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本站法律顧問:北京貝邦律師事務所 姜波
MailTo:tbankw@163.com
版權所有:銀行界 京ICP備10000166號
京公網安備1101140009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