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就覺得父母親很忙,一年到頭忙忙碌碌,很少有時間陪我,不免抱怨自己的童年孤單。那時侯的我少不更事,從不去想也不理解忙碌為了什么,總是覺得自己很委屈。等到長大了,為人妻為人母后我才深深體會到了父母的辛苦。
那是兒子兩歲的時候,發(fā)生的一件事情令我對父母恩有了深刻的切身體會。六月的一天,一向健康好動的兩歲兒子感冒高燒40度。我們在醫(yī)院的兒科二樓病房里陪著兒子吊水,誰知道孩子吊了三天的水,溫度沒降下來,身上還起了很多紅疹子,見此情景,我心痛不已,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下來,馬上找醫(yī)生換藥,不停地用毛巾給兒子擦拭全身,進行物理降溫。醫(yī)院的前三個夜晚是個無眠之夜,我和孩子爸爸輪班守夜。高燒的孩子體溫很關(guān)鍵,需要每半小時量一次體溫,于是之后的幾天,兒子的體溫便成了我們心情的晴雨表。如果兒子的體溫不超過三十八攝氏度,我和老公就可以舒一口氣,如果兒子的體溫超過了三十八度,我們就連吃飯睡覺的心情也沒有了。第十天,兒子終于溫度平穩(wěn)下來了,我們繃著的神經(jīng)忽然間放松下來,才發(fā)覺原來自己渾身都疼,前幾天滿腦子都是兒子,早把自己置之腦后了。
回想小學(xué)時候,有一次我得了急性腸胃炎,同時加上不明原因的過敏,不僅上吐下瀉,而且渾身起疙瘩,奇癢難忍,父親陪我在縣醫(yī)院住院,遠離家鄉(xiāng)母親,生活飲食很不方便,父親找同事借來鍋碗瓢盆,白天給我做飯吃,晚上給我撓了一夜的癢癢,一周下來,自己累病倒了。我想,父親當(dāng)時的心情肯定和我一樣,病在孩子的身上,痛在父母的心里。
父母恩如“春雨潤物細無聲”。七十年代,物質(zhì)貧乏,基本家家都沒什么零食,最是記憶深刻的是花花綠綠的水果糖。常常母親叫我去打醬油什么的,總是會多給幾分錢,叫我自己買糖吃,F(xiàn)在還記得站在巷子口的小賣部外面,急不可待地將水果糖剝開,塞在嘴里的甜滋滋的味道。最喜歡的是等著母親回家的時候,看著母親變戲法似得從背簍里拿出一樣吃的東西,有時候是山茶泡,有時候是一個油粑粑,總是有驚喜,總會飽飽口福。
今年大哥結(jié)兒媳婦,我們回老家吃喜酒,在家里辦的酒席。我和二哥正在酒席桌上吃飯,七十八歲的老母親早早吃完飯走來,守著兩個四五十歲的兒女,要我們吃這樣菜,吃那樣菜,絮絮叨叨,滿臉關(guān)切,恨不得自己上來給我們夾菜吃,生怕我們沒吃好餓肚子。那一刻仿佛回到了童年時候,也是在酒席上,也是一樣的絮叨,當(dāng)時的我,只是覺得很難為情,那么多人在吃飯,只有我的母親在那里嘮嘮叨叨,于是生硬地叫母親走開,別管那么多。然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不惑之年的我,聽著母親在酒席桌子旁邊絮絮叨叨的話語,心中升騰起無限的溫暖,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嘴里答應(yīng)著“好的,多吃點”,好讓母親放心。是的,不管歲月怎么流逝,不管我們長多大,只要母親在身邊,我們都是她眼里不知道照顧自己的孩子,都是沒長大的兒女。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從父母那里得到了無限的關(guān)懷,無限的愛,長大后的我們又能回報父母親什么呢?給錢?父母總是說,自己有工資,用不完,不要我們的。接來同。扛改缚偸钦f,我們不習(xí)慣住在你們那里,家鄉(xiāng)親朋好友多,兩個老人在一邊方便些。陪伴?成年的我們總是忙忙碌碌,每次回家總是來去匆匆。最后只能在周末、節(jié)日的時候給遠在家鄉(xiāng)的父母打打電話,聽聽那熟悉的聲音。在電話那頭,父母親是沒長大的孩子,電話的這頭,我們是那個不斷絮絮叨叨的人:父母啊,天寒了注意加衣服,不要吃太涼的食物,多曬曬太陽,多到戶外走走,少吃多餐……
當(dāng)家始知柴米貴,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當(dāng)年的孩子長大了,開始有了自己的孩子,有了自己的生活。每年的五、六月有母親節(jié)和父親節(jié),提醒我們,去感恩父母。其實感恩父母不僅僅是在每年的五、六月,應(yīng)該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的一個電話,一句問候,甚至一個關(guān)切的眼神都會溫暖父母的心。
只惟愿天下父母親健康長壽,樂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