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jié)的炸天鞭炮送走了年,然而年味依然在齒間流轉(zhuǎn),在心中蕩漾,在腦中回旋。
在我們家鄉(xiāng),過年,其實從前一年的臘月二十四小年就開始了,甚或開始于更早的熏制過年的臘肉臘魚,一直到次年的正月十五過完元宵節(jié)才算過完。
小年二十四---打“濃墨”送灶王爺
臘月二十四是小年,傳說這天是灶王爺生日,每家每戶都要除塵掃墨,灑掃庭院,拆洗被褥紋帳,打掃衛(wèi)生,俗稱“打濃墨”---以前鄉(xiāng)下燒柴火形成的掛于灶頭房梁的黑黑的煙灰謂之“濃墨”,F(xiàn)在鄉(xiāng)下不燒柴火,也開始燒煤燒氣燒電,也沒有“濃墨”可打了,但這天照例還會打掃好房前屋后家里家外的衛(wèi)生,送灶王爺上天,迎接新年。
大年三十---吃年飯除夕守歲
臘月三十是大年,也就是真正的過年。這天的核心就是做年飯吃年飯。
臘月二十八、九開始準(zhǔn)備年飯的材料,殺雞宰牛,撈魚捉鱉,洗豬肚,燉海帶,燒豬腳,浸墨魚,扯蔥蒜,摘青菜,好不熱鬧,一切食材就緒,單等年三十開炒開燉開燒。
等等,我們家鄉(xiāng)還有兩道過年必不可少的食物須在大年三十之前準(zhǔn)備好---黃切肉(音)、桔皮肉。黃切肉其實不是肉,它的主要原料是面粉、紅蓍絲、蘿卜絲、蔥等,把這些原料放在一個大缽子里,放適量的鹽和糖,用水調(diào)和得不干不稀,然后舀大小適中的一砣砣放到燒熱的油鍋里,炸成金黃,即成外脆內(nèi)軟噴香美味的“黃切肉”;“桔皮肉”因其皮形似皺皺的桔子皮而得名,也就是菜譜上所說的扣肉,我倒覺得叫“桔皮肉”更形象。把帶皮的五花肉切成三、四寸見方的正方形,洗凈下水煮至筷子可插進(jìn)肉皮,撈出趁熱上鹵---在滾燙的肉皮上抹上用黃酒紅糖炒制的鹵,冷卻后跟冷油一起入鍋炸至金黃(一定要是冷油哦,否則不僅肉容易炸焦糊,油還容易炸鍋,很危險的),出鍋后立即在在滾燙的肉皮上抹上冷開水或者湖之酒,這樣肉皮就會起皺成桔子皮樣了,桔皮肉即成,要吃時拿出一塊,無論是蒸梅干菜、炒紅蘿卜,還是紅燒油豆腐,均是肉香四溢,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美味自不必說。
大年三十吃過早餐,開始準(zhǔn)備年飯了--- 我們家鄉(xiāng)是中午吃年鈑,有的地方是晚上吃年飯。
好啦,一切準(zhǔn)備早已就緒,有請掌勺大廚!我們家的掌勺大廚是先生,瞧他那排場,洗菜的、切菜的、端菜的,分立左右,洗碗的、涮鍋的、端盆的,排列前后;看他那神氣,揮舞著鍋鏟,差遣著一眾“小二”倒油、放鹽、嘗味、裝盤,儼然國賓館里料理國晏的特級大廚!只見得,鍋、瓢、盆、勺齊上陣,炒、燉、燴、蒸全使出,廚房里熱氣騰騰、熱火朝天、歡聲笑語,好不熱鬧!
廚房外,父親已經(jīng)把桌子抬到了屋外大門口,擺上了精心準(zhǔn)備的雞魚肉三牲,點上了香和焟燭,燒起了紙錢,父親領(lǐng)頭,每人都虔誠作揖---吃年飯前要先祭拜天地祖先,祈求一年平安幸福。
祭拜完天地祖先,年飯也準(zhǔn)備好了。鞭炮響過,雞鴨魚肉、海鮮靚湯、青菜果疏、面點甜品,齊齊端上桌來,擺上杯盤碗筷,倒上酒水飲料,全家人圍桌而坐,舉杯同慶,年飯開吃啰!
大年的另一個重要內(nèi)容,當(dāng)然是除夕守歲啦。
吃過晚飯,全家人圍坐在火爐旁,吃著瓜果點心零食,或拉家常,或看電視,或打紙牌麻將,或玩游戲,通宵不睡,是謂“守歲”。其實也不會刻意通宵不睡來守歲,而是以通宵點燈以示守歲,除夕這天晚上,每間房的燈都會通宵開著,這天是不用節(jié)約的,就算是還沒有電燈的窮困年代,每家也會通宵點上煤油燈。守歲最期待最興奮的是孩子們,長輩們會給每個孩子發(fā)紅包,謂之“壓歲錢”,孩子們得了“壓歲錢”,興高采烈地壓在枕頭下美美地睡一晚,第二天便乖乖地交給父母。
大年初一---“掛紅”“出行”拜祖年
初一,是新年的開始。
這一天,長輩會早早地起來,晚輩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給長輩拜年,祝長輩健康長壽,然后互相拜年祝福。洗漱畢,準(zhǔn)備“掛紅”(音)。長輩早已在桌上擺上了各色點心、零食盤、水果盤,準(zhǔn)備好了糖水紅棗茶---杯子里放上一勺白糖兩顆紅棗,倒上開水,喻意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日子紅紅火火,全家人圍桌坐下,喝著糖水茶、吃著零食水果,說著祝福的話,這就是家鄉(xiāng)大年初一的開端---“掛紅”。
新年的第一次出門謂之“出行(hang)”。“出行”是有很多講究的,要選時辰,看方位,定路線。鄉(xiāng)村人信奉大年初一出行主導(dǎo)著一年的運(yùn)勢,所以非常的重視,一定要看過黃歷,仔細(xì)研究,生怕誤了時辰,錯了方向。而“出行”本身很簡單,在選定的時辰按選定的方向走到一個選定的地方,放一封鞭炮,燒一把紙錢,對著選定的方向作幾個揖,說幾句祈求保佑的話就完了。
“拜祖年”似乎是我們家鄉(xiāng)過年特有的習(xí)俗。“出行”之后,長輩會帶著一家老少帶上供品到祖墳山去給先祖?zhèn)儼菽,在祖墳山各先祖的墳前放鞭炮,燒紙錢,作揖祈平安。
走親訪友舞龍燈
在鄉(xiāng)村,平日里各自忙工作忙農(nóng)活,親戚朋友也少有走動,到了過年,閑暇幾天,少不了串門拜訪,拉近親情,增進(jìn)感情。
家鄉(xiāng)有句俗語: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初一兒子媳婦孫子得上父母家給父母拜年,初二女兒女婿外孫得回娘家拜年,初三初四之后便是兄弟姊妹和其他親戚朋友之間的互訪拜年。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jìn)步,雖然不再拘泥于必須哪天上哪家,但孝順父母尊重長輩永遠(yuǎn)是我們世代相傳的美德,看重親情重視友情依然是我們內(nèi)心永恒的向往。
從初七、八開始,鄉(xiāng)村就舞起了龍燈。
舞龍燈或許是目前村民們唯一的集體活動了。搞集體的時候,會出集體工、有樣榜戲、放露天電影、開大會等,村民們會經(jīng)常碰頭聚會,而現(xiàn)在,村民們勞作完后就在自家看電視,很少有機(jī)會聚在一起,過年期間的舞龍燈也給他們提供了集體娛樂的機(jī)會。
幾乎每個村都有一個龍燈班子,敲鑼的、打鼓的、吹嗩吶的、提龍頭棍的(指揮舞龍的人)、舞龍的、提籃發(fā)段(音)的(負(fù)責(zé)收紅包禮品說順口溜吉利話的人),少的十幾二十人,多則幾十人,都是本村的村民,他們在村干部的帶領(lǐng)下,從村委會出發(fā),一路吹吹打打,逢家必進(jìn)。“龍”要先在主人家里的每間房子串過,叫做“串屋”,然后再回到門前坪里舞龍燈,舞完后再“串屋”以示辭行,主家會在“龍”進(jìn)家開始就一直放鞭炮以示歡迎,舞龍結(jié)束會包一個紅包表示謝意。
舞龍燈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jié)束。
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家家戶戶要鬧元宵。
現(xiàn)在的鄉(xiāng)村,元宵節(jié)其實已經(jīng)不似以前那么鬧啦,以前沒有電視、沒有手機(jī)、沒有電腦,元宵節(jié)當(dāng)晚還有別村的龍燈耍過來,有的到十一、二點才收燈。村民們會自發(fā)的聚集到禾坪里,端來自家的果盤元宵一起分享,小孩子們放鞭炮煙花,大人們接龍燈聊家常品零食,反而熱鬧。而今,元宵節(jié)除了各自在自家吃元宵,放煙花鞭炮,就是看各電視臺的元宵晚會了,元宵晚會倒是熱熱鬧鬧的,這也是新時代的鬧元宵吧。
十五晚上十二點,放上一封炸天響的鞭炮送走了年,人們又投入到各自的工作勞動中,播種新一年的希望。(財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