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德國生活藝術(shù)哲學家威廉•施密德的書,名叫《幸福》。第一眼看到這本書,就感覺裝幀精美、篇幅短小,很適合隨身攜帶,有空的時候翻上兩頁。另外,幸福似乎是一個人人都想要但沒有人能說得清的東西,沒有人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得到它,因此,我很好奇作者會對此有什么看法。
果然,作者在書中為這兩個問題做出了他的解答。他提到了四種幸福——好運、快樂、充實、悲哀。好運最大的特點是可遇而不可求,關(guān)鍵在于對好運的態(tài)度。一個是封閉自己,拒絕一切好運及壞運,另一個是開放自己,“主動地關(guān)注、敏銳地感覺到并抓住有利時機,加之平時為迎接良機做足準備”,并且“好運愛去歡迎它的地方”。書中還談到了“好運不會自動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因為好運雖然可以改善生活的外在條件,卻會削弱我們內(nèi)心改善生活的意志。因此時間可能最終證明一次好運竟是厄運,而厄運或許倒是好運。”說到底,好運這種幸福并不一定靠譜。
第二種幸福是快樂,作者認為希望享樂,不愿受苦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好,但要求快樂極致化是不可取的。因為快樂這東西本來就是短暫的,是一個個時刻,只能持續(xù)一段時間。追求持續(xù)的快樂將會帶來極大的不快,讓人疲憊不堪。佳肴可口,連吃三份之后就感到難受了;美酒甘甜,快樂卻不會隨著杯數(shù)增加而增加。另外,作者認為痛苦也并不是完全無用的,相反,它對于生活至關(guān)重要,痛苦可以鞭策人們不斷反省自己,不斷進步。而且如果做成某件事之前經(jīng)歷了一番辛苦,感受到的快樂就更多一些,若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大功告成,因為缺乏對比體驗,快樂便會縮水。
第三種幸福是充實,就是接受人生根本上的矛盾性,立足于感受真實的、完整的人生,明白生活本來就是有順利也有坎坷,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歡樂也有痛苦,有滿足也有失意,幸福關(guān)鍵是要在生活的各種矛盾中不斷重新尋找平衡,能否獲得這種充實的幸福,完全取決于個人的人生觀和思維方式。越是努力實現(xiàn)這種充實的生活,幸福感就越強;若是只注重單方面的體驗,比如只注重愉悅的一面,試圖挽留它,幸福感就會減弱。
第四種幸福是悲哀,作者所說的悲哀其實是針對人生和世界的悲傷,一種希望得到幸福,但認為幸福事實上無法得到的狀態(tài)。如果將這種悲傷控制得當,可以在此基礎(chǔ)上實現(xiàn)美好的、值得肯定的人生。
通過對以上四種幸福形態(tài)的分析,作者在最后指出,所有這些都是“片段式”的,不可持續(xù),物極必反,從人類的經(jīng)驗而言,喜樂和悲愁總是相伴的,因此幸福說到底還是“空”。然后作者告訴我們:人生的第一要務不是幸福,而是尋求意義——身體察覺的意義、心靈感受的意義、精神思考的意義和超驗的意義。書的最后部分對意義的闡述非常精彩,比如在說到身體察覺的意義時,認為人的知覺——五官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加上第六種內(nèi)在的“直覺”,使人和世界有了關(guān)聯(lián),身體的各個部位就是尋找意義的工具。但是新時代世界技術(shù)化導致知覺衰退乃至喪失,從而導致自我和世界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消失。我們不再視、聽、嗅、動,而是長時間坐在屏幕面前,知覺被縮減為視覺一種,而且視覺還被局限于一個狹窄的視野;我們不再發(fā)揮味覺,細嚼慢咽品味美食,而是滿足于單調(diào)的快餐;我們不再運動而是任憑種種快得讓人眼花繚亂的電動器械把我們運來動去。而我們?nèi)羰巧朴米约旱母鞣N知覺,我們幾乎無需去尋找“意義”,因為在體會知覺之美時,我們已經(jīng)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當然,這本書里還有很多精彩而深刻的觀點,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感悟,我還會讀很多遍,去尋找我想要的答案。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我相信一千個人會有一千個答案。有人說,幸福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而我覺得,幸福其實很簡單——有人愛,有事做,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