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樓》是劉心武小說的“三樓”系列之一,榮獲了第二屆茅盾文學獎。其他“二樓”(《四牌樓》、《棲鳳樓》)我還沒看過,單就《鐘鼓樓》而言,確實屬佳作。
這部小說用橘瓣式的結構,通過北京胡同里一家普通市民的婚禮,寫到了幾十個人物,從一天延伸到了幾十年,有著大量的民俗學、社會學的信息,堪稱為一部現(xiàn)代的“北京清明上河圖”。這部小說完全滿足了我的口味。我最佩服的,是作者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全書共六章,分別以地支名卯、辰、巳、午、未、申命名記錄了從晨5時至下午5時共12小時的事情但文章的筆觸決不停留在這十二小時里,作者縱橫千里、信手拈來,娓娓的向你講述了中國幾十年的歷史,幾十年的物事變遷,由鐘鼓樓一帶而延伸至整個北京,整個中國,物是人非,鐘鼓樓風雨不變的屹立著,鑒證的人世間的對與錯,見證著時間的款款而逝……
讀劉心武的大作《鐘鼓樓》,就像吃了一碗老北京炸醬面一樣,其實說喝一碗老北京豆汁更貼切一些,讓人真真切切、痛痛快快的體會了一回北京風情。讀完感覺自己已是半個“北京通”了。
書中設定的年代是個新舊混雜的時代,像薛大娘一家經(jīng)歷過解放戰(zhàn)爭、大躍進、文革、三年困難時期、改革開放,日子越過越滋潤,骨子里卻依然無時不刻計較著舊時的講頭習俗。潘秀婭雖然是個年輕人,卻是在物質(zhì)和精神都相對匱乏的環(huán)境下成長的,小市民的她依舊學著前輩一樣站在柜臺對客人不理不睬,依舊在二十二或二十三歲就物色各種符合她條件的男子之后成婚成家,但是她也會學著挑各種牌子硬但不實用的家具裝飾新房。當然,這里也有同時擁有新思想新知識和傳統(tǒng)美好品格的年輕人,比如荀磊。比荀磊小幾歲的姚向東卻是另外一副模樣,乘亂溜進了薛家偷走了“雷達表”和“湯封”,使薛家的喜宴大亂。還有很多很多這樣新新舊舊的種種存在著,不管是人是物還是情,都使那個年代所感受到的幸福和覺悟比現(xiàn)在都要來得強烈和真摯。
故事中所涉及人物眾多,每個人個性突出,性格鮮明,通過不同人以各種形式的接觸,展現(xiàn)出各個階層人的面貌。雖然人物眾多,但并不凌亂,每個人背后的故事,豐富了作品本身的血肉。無論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罷,悲喜是每個人都有的,但每個人對待這些悲喜的方式卻大不相同,因而人生的道路也各有各的走法,其最終的結果自然也不一樣。要知道,即便是那些我們看來十分風光的大人物們,其內(nèi)心的痛苦又怎么是我們能理解和體會并接受的呢。而自己所擁有的一些東西,也未必不是那些風光的人所短缺并十分羨慕的。這便是《鐘鼓樓》給我的最大感觸。每當覺得生活不能再糟糕時,請記住,在北京城中軸線的最北端,屹立著古老的鐘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