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夢想的詩歌照進現(xiàn)實生活的投影。
受人文歷史愛好者老爸的影響,從小就對歷史和地理格外感興趣,所以長大后的旅行,多半偏愛歷史人文景觀。譬如南昌的滕王閣,那時候在南昌讀大學,雖然初來乍到,但是懷著對“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熱烈的景仰,我迫不及待地拜訪了這座成名于唐初的古閣。
我的指尖輕輕滑過那些雕刻著鏤空花紋的朱紅色大門,尋思著上面是否有當年王勃抑或唐朝名士舞文弄墨留下的痕跡,可是后來才知道這只是妄想。老以為眼前的這座滕王閣就是唐朝的遺存,殊不知他早已經(jīng)過了二十多次的屢毀屢建,眼前的只不過是1989年修建的建筑,實際上它的“遺體”早已不存在了。他其實一直只是活在世人的心中,活在那些文人墨客的筆下。我該為此而感到悲涼嗎?我觸摸到的和眼看到的不是什么唐風宋韻,也不是明清遺跡,只不過是幾十年前的一棟建筑而已。
后來我去過的洛陽古城、金陵南京、蘇州園林、杭州西湖、鳳凰古鎮(zhèn),無一不被濃厚的商業(yè)氣息所渲染,都沒能給我太大的感動,最終我發(fā)現(xiàn),游玩這些景點給我?guī)淼恼鸷尺h比不上讀一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來得深刻。對于許多背包客來說,《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是他們的旅行圣經(jīng),而我更愿意從文字中尋找旅行的向導,很多時候,就是余秋雨先生在書中提及到的地方替我選擇了旅行目的地,不過,這本書被我反反復復翻來覆去地讀了不下五遍,越讀卻越不覺得苦,反而只感覺到旅行帶給人精神上的愉悅和美好。我想以秋雨先生的立意,之所以叫“苦”,應該也是苦盡甘來的苦吧。
再提及滕王閣,或許我之前太過于斤斤計較,見不到真正的滕王閣又有什么關系呢,重要的是有所感悟。王勃筆下的那個滕王閣雖早已不復存在,但是《滕王閣序》以及那些所有和他有關的文字、思想和歷史卻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并且還會繼續(xù)延續(xù)下去,永無盡頭。由此可見精神的力量確實比物質來的要偉大得多。因為他們都被那些文人墨客賦予了靈魂,給予了思想,而實際的建筑,只不過是供人們寄托懷念的一個載體而已,所以我最終釋懷。
至此,我領悟到了旅行意義的一二,很多旅行,是一種情懷的寄托,當你的寄托無處安放時,那么閱讀會為你提供安放的地方。文字的魅力在于此,文化的力量在于此,歷史的底蘊在于此。
旅行的意義,從山川大河間更可以領悟到一二。記得大二暑假和朋友游覽長江三峽,從屈原的故鄉(xiāng)秭歸登船,一路溯流而上到重慶奉節(jié),船是觀光號,慢行大概需要12個小時。從上船伊始,我一直站在甲板上看兩岸的山水,看著群山遠遠近近、開開合合、紛紛向我撲面而來,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且絲毫不覺厭倦,直到夜色漸濃,青山已經(jīng)漸漸融化在夜色中,如山水畫上墨色的暈染,碧綠變得黝黑,我才驚覺我已經(jīng)在船頭保持同一個姿勢已經(jīng)四個多小時。不記得有沒有看到神女峰,可是我完全沒有遺憾,因為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片水,都不會讓你失望。西陵峽的壯闊,巫峽的秀美,瞿塘峽的險峻,都讓我沉迷其中。來過這兒,方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并不是夸張,也方知“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李白誠不我欺。
我無意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對立起來,其實很多人文景觀是融于自然景觀中的,像南京的明孝陵、中山陵隱于紫金山中,白帝城隱于三峽之中,但是,山川河流湖泊大海帶給人的震撼是無可比擬的,這種力量,只有人文景觀傳承下來的文化的底蘊可以媲美。
所以,閱讀與行走,對于我來說就是旅行全部的意義。人生就是一直在路上,我的旅途沒有終點,所幸我還保有那顆孩童般的好奇心,對未知的世界,未知的旅行,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