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猴已至,猴年伊始,萬象更新。猴既得人們所喜愛,它的那些受稱道的特點,也必將為人們共鳴并強化。讓我們在各自的工作、生產(chǎn)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以充足的干勁,勇往直前的精神,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干,把人生的根基夯得更實,把發(fā)展事業(yè)的基礎(chǔ)打得更牢,為實現(xiàn)全面建設(shè)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申,猴也”見于漢代王充所撰的《論衡•物勢》中,說明十二屬相與十二種動物相配,自古就成為既定規(guī)范的習俗。“申”為什么是猴?說法很多,比較可信的是申者伸也。古人見猴群常伸手相援于深澗中飲水,故將伸(申)稱猴。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申為字像猴之形。”是又一解。明代大醫(y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用漢代班固的《白虎通義》語:“猴者候也。見人設(shè)伏機,則憑高四望,善于候者也。”因狀定猴之名,也較合理。
猴與人類的緣分很深,同屬于哺乳動物靈長目,溯古探源,人由猴類中的類人猿進化而來。在基因圖序中僅差千萬分之一,典型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猴,不僅肢體形態(tài)、生理組織與人類相仿,而且在動物中以其聰明、富有靈性首屈一指。它有一定的思維、記憶、摹仿、識別等高級腦的功能,能直立行走、蹲坐,甚至用前肢使用工具(如用石砸開硬果),相互梳理皮毛,捉虱子,這些均屬人的智商動作。
猴生性好動,活潑俏皮,很討人們喜歡。神醫(yī)華佗首創(chuàng)的五禽戲,就是仿效五種動物姿態(tài)的一種鍛練強體之術(shù),《后漢書•華佗傳》記載有他的話語:“吾有一術(shù),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鳥。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當導引。”猨即猿,這里是說運動時模仿猴子的姿態(tài)動作。古代人們利用猴子的靈性,馴猴表演供人娛樂。據(jù)《清稗類鈔》所記,清代鳳陽韓七訓練了一個猴子劇團,生旦凈丑,鳴鉦擊鼓,都是猴子,令人叫絕。明代戚繼光為抵抗倭寇,專門訓練了幾百只猴子,施放火器,幫助作戰(zhàn)。當前,訓練猴子為人類服務(wù)的事例不勝枚舉。我國浙江紹興人讓猴子上山采摘野生蘭花賣錢;海南瓊州一帶的藥農(nóng)馴養(yǎng)當?shù)氐墨J猴,讓其在海邊懸崖峭壁上采摘燕窩;英格蘭醫(yī)療中心以猴子為護士,能干病房的各種活路。利比亞有一家餐廳馴養(yǎng)猴子當服務(wù)員,穿侍者服,戴白手套,嘻皮笑臉地為顧客送飯,生意十分興隆。
在許多人的眼里,猴具有不畏強暴、剛直不阿、明斷是非、敢做敢為的品質(zhì)。實事求是地說,這一品質(zhì),猴們即使有,也可能“意識”不到,我們寧愿相信,這是人們根據(jù)自身的某種需要而完善并賦予猴的。事實上,人們常常用這一優(yōu)秀品質(zhì)燭照自己、要求自己、激勵自己。猴的這一品質(zhì)得到完美展現(xiàn)的,要算我國古典名著《西游記》中塑造的美猴王孫悟空。這只石猴,原本也有頑劣成性的一面,后跟著唐僧西天取經(jīng),抑短揚長,一路降妖除魔,上天入地,勞苦奔波,不畏艱難,歷經(jīng)千險,終成正果,也煉就可貴品質(zhì)。古往今來,莫不為人們贊嘆、謳歌,對一代代人的成長和成才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猴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約定俗成的成語諺語、歇后語甚多。猴子天生膽小,見血膽顫驚嚇不止,故有“殺雞給猴看”(俚語),“山中無大王(指虎)、猴子坐正堂”(警示語),“沐猴而冠”(戲謔語),“樹倒猢猻散”(警示語)。歇后語 “猴子耍大刀——胡砍、猴子掃地——只顧眼前、猴子爬樹——拿手戲、猴子看果園——越看越少”等,常被使用。
人們說起沒影的事或者辦不到的事總是說等到猴年馬月吧。在中國古代,除了以十二生肖紀年外,也用十二生肖紀月,其中因為5月草長、人歡馬叫,所以又被稱為“馬月”,因此從年歷的角度來講,是有“猴年馬月”這個日期的。天文和古漢語專家,他們都認為,對“猴年馬月”這個詞的來歷無從考據(jù),復旦大學中文系著名古漢語專家駱玉明教授在查閱相關(guān)典籍后表示,這個詞多半是來自民間的諺語。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猴年馬月”是“何年嘛月”諧音的變體。
銀羊呈祥花果碩,金猴獻瑞財源廣。辭去了知跪乳之恩的羊,迎來了有靈長之聰?shù)暮铩:锛鹊萌藗兯矏,它的那些受稱道的特點,也必將為人們共鳴并強化。讓我們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以充足的干勁,勇往直前的精神,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為追求美好明天而戮力同心,發(fā)奮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