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民族文化、湖湘文化的傳播,我想到的往往是文學、國畫、書法,然新年第一天,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演藝集團聯(lián)合主辦的 “雅韻三湘•多彩節(jié)日”《歡樂中國年》湖南新年首場民族音樂會在音樂廳奏響,觀之,我腦海里翻騰的是揮之不去的絲竹琴弦,她涵蓋文學、國畫、書法,氣勢或磅礴,或悠揚,絲弦在心靈上撥動、舞蹈,她是我們民族文化、湖湘文化的源泉。
民樂合奏《春節(jié)序曲》引領撲面而來的春潮,我感覺一股溫暖的漩渦淹沒了塵世的我,擰干了身體內世俗的煩惱;口笛與樂隊《苗嶺的早晨》歡快清脆的鳥鳴聲將我拽入湘西含著晨露的霞光里;二胡與弦樂四重奏《戰(zhàn)馬奔騰》讓我在嘶鳴的戰(zhàn)馬蹄聲里舒展豪邁的情懷;琵琶與弦樂四重奏《大浪淘沙》亦牽引我走向驚濤拍岸的奇境。古箏與樂隊《茉莉芬芳》在絲絲相扣的纏繞里,一縷縷茉莉清香襲入我的鼻翼,在迂回千峰的激蕩里緩緩釋放我的心靈。
民樂風采,演繹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湖南省歌舞劇院民族樂團走過五十多年的風雨,始終立足于發(fā)掘整理植根于三湘四水的湖南本土民族民間音樂,創(chuàng)作演奏的曲目《苗嶺的早晨》、《侗鄉(xiāng)月夜》、《湘西風情》在全國頗有影響,是湖南省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中西音樂元素合璧的民族音樂團體。
湖南長沙晚報《橘洲文藝》推出系列湖湘文化主題專欄,如“瀏陽河,我親近的河”、“瀟湘詩會”、“梅溪湖走筆”……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為八個字:心系天下,敢為人先。
娛神歌舞,是湖南民間早期的歌舞形式,可以窺見楚人“重淫祭”、“隆祭祀”、“迎神送神”、 “歌樂鼓舞”的某些古樸遺風。如在全省廣為流布的《干龍船》、《儺腔》、《獵山歌》,都留有古代一些祭祀、娛神的痕跡。
三湘四水的靈動多彩,蘊育了多姿多彩的地方民族音樂,也鑄就獨特的文化思想。“湖南之省,中國腹心之地,北阻大江,南薄五嶺,西接黔蜀,占據(jù)非同一般之地位。”自春秋戰(zhàn)國始,楚繁衍于斯,“屈子賦辭,成就楚辭之不朽;長沙太傅,賈誼哀鵬,壯志未殤,定憂民愛國之情操;宋之程朱,創(chuàng)書院、傳理學,集湖湘學派之大成;清之曾左胡彭,湘軍叱咤歷史風云”,“中興將相,什九湖湘’名至實歸。天下有才,于斯為盛。無論是曾國藩、左宗棠,還是毛澤東、蔡和森,皆儒雅尚文,文武之道,湖湘文化張弛之道。
文化潤心,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古往今來,瀟湘之地,山環(huán)水繞,文化傳承,方興未艾。引導孩子聞絲竹、習書法、誦詩經(jīng),筑牢禮儀之邦基石,提升全民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方能改變國民素質之根本,使國民廢除精神之霧霾,皆從善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