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寫下這個題目其實很簡單,女兒的老師分享了一則文章,文章內(nèi)容很簡單,講述的是一個關(guān)于十六歲的少女不堪父母過高期待選擇死亡的故事。觸動我的是老師的女兒丁丁在分享下的回復(fù):“嘖嘖,她是被父母逼死的……她是被父母逼死的……被你們這種大人逼死的”結(jié)尾還加上了一個憤怒的表情。丁丁是一個今年將要滿八歲的小女孩子,聽女兒說老師為了讓她去上海上學(xué)能跟得上,給她報了好幾個培訓(xùn)班,鋼琴、舞蹈、主持人、英語等等等等。估計丁丁是不想去培訓(xùn)想出去玩,產(chǎn)生了抵抗情緒,憤怒的寫下了如上的回復(fù)。小孩子的憤怒總是來得那么的直白,即便有些偏頗,但赤裸裸也血淋淋,讓我覺得搞笑之余也有些困惑,當我們在教育孩子,說這都是為了孩子好的時候,孩子在想什么呢?
諸如此類的案例我們并不陌生,這是曾經(jīng)和現(xiàn)在無數(shù)人都在做的事情——自己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或者心愿先是強加在伴侶身上,繼而又強加在孩子身上。“當醫(yī)生特別好,當年媽媽特別想做個醫(yī)生,現(xiàn)在我老了做不成了,以后就靠你了”,“我年輕的時候就特別想考北大復(fù)旦清華…,可惜當時…現(xiàn)在就全指望你了啊兒子”等等,這都是非常常見的,當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時,孩子在想些什么呢?
也曾有少女時在父母膝下承歡的時候,也曾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的渺小和局限一天比一天顯得清晰,即使再怎么不情愿,也只能承認天才是少數(shù)人頭上才有的光環(huán)。等到有了孩子,便產(chǎn)生了每個母親都有的想法:“我的寶貝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最優(yōu)秀的,最…”一大波想法呼嚕嚕涌來,像剛喝下一大罐氣泡水,渾身都咕嚕嚕冒著粉色的氣泡。日子久了,看著那個咿呀學(xué)語的小人兒第一次邁步,第一天上學(xué),第一次對著除我以為的人眼睛亮晶晶,漸漸感覺到這個小人兒并不是只屬于我一個人的玩具,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喜樂有自己的感受,最開始我是有些恐懼的,試圖拉回孩子,但換來的卻是更激烈的掙扎。我開始思考父母與孩子之間最為重要的是什么,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摸索,我覺得應(yīng)該是溝通。我們總是習(xí)慣用自己習(xí)慣的方式去愛孩子,卻沒有問孩子你喜不喜歡這種方式。這樣便很容易造成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誤會,有人會說,他們長大以后就會明白我們的良苦用心了,可是有時候明明溝通可以解決的問題,為什么要用一種傷痛的方式來成長呢。
曾看過一句話:“許多孩子只是在家長和社會希望他們行走的軌道上顯得一無是處,但卻可能在只有他們懂得的世界里豐富而燦爛。”每一個人終其一生都是成為自己的過程,無論他們對我們多么重要,我們還是需要成為我們自己,人只能活一次,若無法成為自己,靈魂就會因為不自由而生病。做母親已有二十四載,雖談不上特別久也算是資深。我卻仍然感覺隨著女兒的長大,我們依然在一天又一天地增進著彼此之間的默契和理解。孩子小的時候,我時常帶著她去田野里玩耍,采野花,抓螞蚱,放風(fēng)箏,在沿江風(fēng)光帶騎自行車,在廚房里揉面團。現(xiàn)在孩子大了,自己去走香港、成都、重慶,去看購物天堂、看雕塑、看山河,在市場里弄臟自己的褲腳。孩子成長的過程,除了甜美感動,還有流淚酸楚心痛,可正因為有這些東西的存在,在一次次的碰撞之中我們反而更靠近了彼此。我想,真正的愛,就是自由的愛吧,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這樣我們才都能成為一個更真實的自己。張愛玲曾說:“生在這世上,沒有一種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走筆至此,啊,我也是時候回家給女兒炒一碟她嘟囔好幾天的土豆絲了。
寫完這篇文章,恰好看見女兒老師及師母給丁丁寫下了回復(fù),作為一個參考,就奉上回復(fù)作為這篇文章的結(jié)尾吧。
老師:“小丁,爸爸媽媽不會逼你,是想讓你好好成長,越來越漂亮越來越厲害呢!要是你覺得不好,就直接跟爸媽說,跟我們商量。比如,鋼琴,各種興趣班除了舞蹈,都是你自己要學(xué)的哦。”
師母:“不能簡單地說孩子是被父母逼死的,少年人感情純粹又激烈,缺乏溝通能力和技巧,很容易鉆牛角尖,所以有什么想法一定要和父母交流哦,也許父母難以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想法,但是要相信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有問題大家一起解決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