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伯凡老師《認知方法論》與吳軍老師《谷歌方法論》課程都是能提高人的見識、認知度的,但兩人的風(fēng)格完全不同。吳軍老師從人文、社會、科學(xué)、哲學(xué)等多角度提升見識度,立意高、跨界廣;伯凡老師則是落腳到一個個具體的概念,從他的多年學(xué)識、專業(yè)性將每一個概念剖析得非常深刻,語言又接地氣,經(jīng)過他的闡述會讓你對你曾經(jīng)以為的、早已植入大腦的想法完全顛覆,原來并不是你以為的那樣;又或是讓你恍然大悟,原來你已有的概念是這么一回事,追本溯源。
他最近在講“舒適區(qū)”這個概念。我早就看到有人說過:“一個人長期待在舒適區(qū),會越來越?jīng)]有長進;一定要跳出舒適區(qū),努力走向成長區(qū)。從舒適走向痛苦,人才會不斷進步。”我一直認為這是一段雞湯,內(nèi)心也早已接受。但不知道為什么會認為有道理?認真學(xué)了伯凡老師的講解,確實腦洞大開。
子宮、天堂和伊甸園的正面是“無比的舒適”,另一面是因為沒有匱乏,沒有挑戰(zhàn),我們就不需要有任何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嬰兒呆在母親的子宮里,在那個黑暗、溫暖、沒有匱乏的世界里,我們不僅不需要思想,甚至感覺、視覺、味覺、嗅覺等等,我們也都不需要了,是超級安全的地方。這里出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等式:原始舒適區(qū)=零認知或者是極其低的、接近于零的認知。在舒適區(qū)待著的代價,就是零認知,實際上是進入了停止進步的狀態(tài)。
如果要脫離舒適區(qū),獲得“認知”,必定是一個要經(jīng)歷痛苦的過程,要做好這個心理準備。獨立思考、努力成長、終身學(xué)習(xí)就是脫離舒適區(qū),這個過程很痛苦,因為都是反惰性、反人性的。
當你生活中、工作上遇到挫折的時候,尤其當你做了很多的探索和選擇,卻發(fā)現(xiàn)沒有結(jié)果,勞而無功,甚至被撞得頭破血流的時候,你自然會產(chǎn)生“我想退出!”的想法。
還有生活中的“媽寶男”,尤其是那種體型魁偉,但是心理像一個嬰兒,遇到一點事情就哭、或是縮回到媽媽那兒去的人。這種人用一個心理學(xué)上的流行詞形容就是“巨嬰”,巨大的嬰兒。
這些狀態(tài)我們沒必要進行過多的譴責(zé),每個人都會有這種心理、都會出現(xiàn)過逃避的狀態(tài),只是或多或少而已。他們只不過體現(xiàn)了人的一種非常自然的、根深蒂固的欲望——拒絕認知、拒絕成長,拒絕因此而帶來的挫折、失敗和痛苦,而選擇把自己作為一個附庸托付給一個強大的母體,從而獲得那種想象的舒適感,或者說,是想象性的回歸母體,回歸子宮,回歸自己的伊甸園。
真實世界充滿了種種挑戰(zhàn),要想生存下去、成長起來,我們要直面各種各樣的兇險,披荊斬棘,勇往無前!不過久地沉浸在“舒適區(qū)”里,勇敢地跳出“舒適區(qū)”,夠向“成長區(qū)”,奔向獨立成長、終身學(xué)習(xí)之路,個體愈來愈強。所謂沒有痛的代價,哪有收獲?!
“歡迎來到真實的世界!”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