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是在《隨機致富的傻瓜》這本書中,接觸到“幸存者偏差”這個概念,不過,下面這個故事最能闡釋這個概念的含義。 1941年,正是二次大戰(zhàn)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tǒng)計學教授沃德接受了英國皇家空軍的一項委托。他負責分析德國地面炮火擊中聯(lián)軍轟炸機的資料,并從統(tǒng)計的角度,建議機體裝甲應該如何加強,才能降低被炮火擊落的機會。依照當時的技術水平,機體裝甲只能局部加強,否則機體過重,會導致起飛困難及操控遲鈍。沃德研究聯(lián)軍轟炸機的彈著點后發(fā)現(xiàn),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部位,而飛行員的座艙與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部位。沃德詳盡的資料分析,令英國皇家空軍十分滿意,但是如何應用這項成果,卻發(fā)生了一場激辯。負責該項目的作戰(zhàn)指揮官主張加強機翼的裝甲,理由顯而易見,機翼是機體中彈最多的部位,他自身就碰到過多次機翼被敵方炮火擊中的危急情況。沃德卻建議加強飛行員座艙與機尾發(fā)動機部位的裝甲,因為那兒最少發(fā)現(xiàn)彈孔。 在全場錯愕懷疑的眼光中,沃德解釋說:“我所分析的樣本中,只包含順利返回基地的轟炸機。從統(tǒng)計的觀點來看,我認為被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而飛機很少發(fā)現(xiàn)彈著點的部位,并非真的不會中彈,而是一旦中彈,根本就無法返航。” 皇家空軍接受了沃德的建議,立刻加強駕駛艙與機尾發(fā)動機的防御裝甲。不久之后,聯(lián)軍轟炸機被擊落的比例,果然顯著降低。為了確認這個決策的正確性,一段時間后,英國軍方動用了敵后工作人員,搜集了部份墜毀在德國境內的聯(lián)軍飛機殘骸,他們中彈的部位,果真如沃德所預料,主要集中在駕駛艙與發(fā)動機的位置。 乍看之下,作戰(zhàn)指揮官加強機翼裝甲的決定十分合理,但他忽略了一個事實:彈著點的分布,是一種嚴重偏誤的資料。因為最關鍵的資料,其實是在被擊落的飛機身上,但這些飛機卻無法被觀察到,因此,布滿了彈痕的機翼,反而是飛機最強韌的部位?哲娮鲬(zhàn)指揮官差點因為太重視“看得見”的彈痕,反而做出錯誤的決策?床灰姷膹椇鄄攀亲钪旅摹 這個故事有兩個特別值得警惕的地方。第一,搜集更多資料,并不會改善決策品質,因為資料的來源本身就可能有嚴重的偏誤,人們的目光更多地被看得見的彈痕吸引。第二,召集更多作戰(zhàn)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來提供專業(yè)意見,也不能改善決策品質,因為這些“幸存者”,正是產生偏誤資料過程中的一環(huán)。 生活中,幸存者偏差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詢問長壽人士的生活秘訣,答案也許各種各樣,但未必真的是長壽的原因。因為那些早逝者可能有同樣的生活習慣,卻未能長壽。分析死亡的原因來避免早逝,可能更加有效。我們探討那些富豪排行榜上的大富翁的發(fā)家歷史,不難總結出一二三四等若干條經驗之談,實際上,這些經驗在很多人身上都有,但是他們卻沒有發(fā)家致富。 這是“幸存者偏差”在公眾認知心理層面的表現(xiàn)。人們在歸納推理過程中,傾向于高估“顯著的事實”給出的證據(jù);忽視“非顯著的事實”給出的證據(jù);徹底無視“沉默的事實”可能給出的證據(jù)。不幸的是,這個世界上,大多數(shù)的事實是沉默在一鍋濃湯的表面之下的,我們所看到的“事實”只不過是用湯勺舀起來的極小部分而已。什么人去舀、以什么目的去舀、用什么勺子去舀,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們所看到的“事實”。這提醒我們,眼見未必為實,細致、全面的觀察加上邏輯、理性的思考,才能幫助我們接近世界的真相。
廣告服務 | 關于我們 | 服務內容 | 聯(lián)系我們 | 加盟合作 | 免責條款 | 招賢納士
Copyright © 2002-2011, tban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主辦單位:中聯(lián)銀信(北京)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本站法律顧問:北京貝邦律師事務所 姜波
MailTo:tbankw@163.com
版權所有:銀行界 京ICP備10000166號
京公網安備1101140009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