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見到這樣的現(xiàn)象:同樣的生意,同樣的外部環(huán)境,有的經營者煞費苦心仍慘淡經營,而有的經營者卻輕輕松松賺大錢。筆者以為,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天差地別的結果,主要是因為一個是“經營”,而另一個則是“精營”。
我記得曾經讀過這樣一則故事:美國紐約有一家酒吧,因前任老板經營無方,整日坐在經理室里看報表、聽匯報,然后指手畫腳地發(fā)號施令,我行我素,盲目決策,險些把酒吧給搞垮了。后來,一個老資格的酒吧招待接過酒吧當上了經營老板,使酒吧迅速起死回生。原來這位招待出身的老板,根據(jù)顧客需求,將調酒的方法做了改進,對每一位客人都保證調劑出合乎其口味的酒,若客人下次再來時,老板還能準確地記起客人的口味,由于在經營上刻意追求精營,酒吧生意煞是紅火。
“經營”與“精營”在讀音上雖然一樣,但兩者之內涵卻并不相同。搞經營的并非人人都精于營銷,而精于營銷的僅僅是經營者當中的一部分。經營者與“精營者”雖然都是做買賣,但兩者獲得的效果并非一樣,前者可能摸不準需求方向而無利可圖,后者則因把得住脈搏而財源滾滾。
信用社工作也是如此。我想,各基層信用社發(fā)展有好有壞也在“經營”與“精營”的區(qū)別上。如果基層信用社主任頭腦中還沒有這種“精營”意識,“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味的只是在辦公室看看文件,聽聽匯報,對自己轄內的企業(yè)生產和客戶對象沒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只是停留在“經營”的層面上,那么在這樣異常激烈的金融市場競爭中該信用社要想立足可以說很困難,或者說根本“經營”不好。而善于“精營”者,其信用社才能把握農村市場的脈搏,腳踏農村市場的節(jié)拍,使信用社的各項經營活動有的放矢,從而步出“粗放”泥潭,躍上“精營”臺階,贏得客戶、贏得市場。
因此,筆者認為,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中,農信社要想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基層信用社經營者的信用社主任就必須熟悉農村市場,精通農村市場,做善于“精營”者,從而提高駕馭農村市場的能力,提高信用社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