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人間四月天,春色滿園關不住。越來越多的人們,趁著明媚春光在公園漫步,在城市里穿梭,一切都在步入正軌,我能感受到整座城市的生機,不同于春節(jié)那會的安靜。
疫情在國內爆發(fā)之初,身邊很多人恐懼著從武漢歸來的人群,而我則有點擔心那些武漢朋友的日常生活會遭到前所未有的騷擾,除去有關部門的調查,還會有無數(shù)閑言碎語和莫須有的“關心”;那時,我每天起床都會翻看病例的增長情況,會與父母一起分析著曲線走向和到底何時平息;偶爾我也會想象未來的湖北、武漢會怎樣,會有多少人潛意識里對這座城市與這場災難匹配在一起;我也會設想那些患者的人心脈絡,會有怎樣的恐懼和絕望,他們的親友會有怎樣的恐懼和絕望……
于是,我在立春那天借一個博主的話,摘抄在本子上“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春回大地,福滿人間。第一次這么認真地相信著每一個字。”那天我在朋友圈里,感受到了許許多多人的祈愿與期盼。而后幾天,李文亮醫(yī)生的事件震驚全網(wǎng),我看著各式各樣的評論,感受大同小異的失望,深感一國輿論的壓迫力,卻也深知李文亮醫(yī)生的初心絕不是讓人同情或憤懣的。
那天,我寫下文章,輕輕問道:這個世界會更好么?自答曰:且問春風。其實作為一個無所事事閑在家中的大學生,我有和朋友聊過,對于疫情的危機意識和沉重感,我是很難感同身受的,親戚朋友都安康,也沒有奔赴前線的親友,只是聽從著國家的安排,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一家三口依舊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常。
到如今,見證了那么多中華兒女的奔赴與凱旋;見證了一座名為火神的巍峨高山的平地而立;見證了患病人數(shù)的激增到平穩(wěn)到減少,到如今復工;見證了舉國之力傾注一處,我曾有的擔憂,漸漸煙消云散,那些人心陰暗處的晦澀,在民心所向的力量之下,變得微不足道,只要那些領導者向著正道前進,只要有越來越多的人更加向善,國家才會充滿希望。
我會在陽光明媚的時候去公園,看看老人和小孩,聽聽鳥鳴,見見綠水,爬爬青山;會在雨天撐傘漫步,感受雨中公園里無窮無盡的詩意;會去鍛煉,會去打球,會更加體悟名為生的美好;我會把這些點滴風景寫在自己的作文本上,同自己的種種思緒,一一化作筆墨。
2020年4月4日,清明節(jié),哀悼日,上午十點,我們全家在電視機前,虔誠默哀。我聽著汽車鳴笛、火車鳴笛、輪船鳴笛、警報拉響,忽而內心無比的平靜,三分鐘,腦海中似乎俯瞰了所有山河,回憶了所有奔赴前線的中華兒女,又好似僅有悲傷與敬意的奇妙交織,很難描述這意義非凡的三分鐘。默哀結束,我好像更懂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一絲深意——每個為國家付出的先烈,不會被忘記,不會因為只是十四億人口里的“滄海一粟”,而忘記埋在地下的忠骨,也只有我們真正明白一切美好的來之不易,知曉我們所踏著的路是由鮮血澆灌,我們所背負的責任之重承載著歷代先賢和無數(shù)豪杰,我們才會一步一步不偏不倚地踏在正確的道路上,山高水遠,道阻且長,但終有一天,我們,我們的后輩會抵達。
晚飯后,同父母看著新聞,閑聊著,聊到國外疫情的恐怖增長,回想起國內這幾個月來的眾志成城與民心凝聚,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數(shù)月以前的國內緊張局勢,國外看戲的身份突然變換,當然,我也擔心著外國的情形,早在春節(jié)那會我就有和父母討論過,這絕不只是國難,而是全世界都要面臨的災難,我早已知曉一個大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影響力之大,所以現(xiàn)在也害怕國外的反作用,畢竟沒有一個國家是一座孤島。只是經(jīng)此一“疫”,相信人民會對國家的道路、理論、制度以及文化有更強的自信,會對中華民族更加自豪,國難當頭,領導人的魄力,舉國之力的調動,人民群眾的配合,一個個齒輪咬合,讓我們泱泱大國穩(wěn)穩(wěn)運轉。
偶然間在微博上有評論評價中國面對疫情和一些國家面對疫情的區(qū)別,“我們的國家為了人民敢于犧牲經(jīng)濟,有的國家,為了經(jīng)濟甚至犧牲人民”,而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大字,早在建國之前便已為中共領導指明了方向與道路,以至于當我們都覺得這一切是國家理所應當會為人民努力去對抗災難的時候,反觀他國,相形見絀。我并不是想說制度孰好孰壞,也沒有想表明自己身處中國的一絲優(yōu)越,誠然中國有無數(shù)的美好,但它永遠還在路上。我想的只是身處在這樣的一個國家,我們不應該理所當然的享受這一切,不應該對災難沒降臨在自己身上心存僥幸,而應當,有身為中華人民的一份責任心,試著在今后的生活中為國做些什么——各司其職,人心向善,報效國家。那樣的未來,定然會無比美好。而即使未來的磨難不會少,我們也不會有任何懼怕。
我問春風:這個世界會更好么?答曰:善。寫在后面的話:這篇隨筆是我最近所思所聊的有感而發(fā),文字隨性而寫,僅代表個人觀點。我從來不是無腦的吹捧或者抹黑,“我以我眼看世界,我以我筆寫我文”向來是我的寫作原則,我會反思也會感慨,但終歸要去散發(fā)一些正能量,我心向善,小小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