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的羅伯特.卡帕,他是盧溝橋事變現(xiàn)場報道第一人,他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一位杰出的新聞工作者和攝影記者,他拍攝了許多戰(zhàn)地的第一現(xiàn)場的珍貴畫面和反映勞苦大眾真實生活的攝影作品,他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時代的生活剪影,更留下了許多與之相伴的珍貴文字,對我們研究三十年代的抗日和民眾生活提供了第一手珍貴的資料。當作者馮雪松看到方大曾留在一個盒子里大概有八百多張原版的底片時,他非常震撼,內(nèi)心之中竟有一種朝圣的感覺,他輕輕地從紙袋中取出這些黑白底片,仿佛怕驚動一個沉睡中的人,那些隔世的人物、消失的景象、塵封的事件,瞬間呈現(xiàn)眼前,仿佛那個消逝了的熱血青年就站在眼前,剎那間有了勃勃生機和無法拒絕的誘惑。也就在那一時刻起,作者決定以瞬息紀錄片的方式尋找方大曾,通過“尋找”去還原一個真實的熱愛和平與自由的生命,通過這些圖片解讀抗戰(zhàn)初期一個人的命運和一個國家的遭遇。
他是方大曾,他是一個陽光充滿朝氣的青年,他有一個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本來可以像其他年輕人一樣,過著優(yōu)渥的生活,但是在國家民族危難的時刻,小方毅然選擇了一條艱難充滿危險的道路,“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目擊偉大的事件,去觀看窮人的面孔與驕傲人的姿態(tài)”。他扛起攝影機,目光更加堅定地投向社會的底層,民眾的生活和處境大量涌入他的鏡頭,貼近生活,記錄民生。他拍了很多報道當時美國兵在戰(zhàn)場上戰(zhàn)斗的情況,他一直在戰(zhàn)爭的前沿,他拍攝的圖片都是現(xiàn)場的,客觀的,真實的,他是用全部的身心去報道、傳播一件事,用客觀科學的眼光去報道現(xiàn)場。
方大曾在失蹤前的兩年時間里,拍攝了大量的作品,過多的野外工作使他沒有時間待在暗房里,于是暗房的工作就落到了妹妹方澄敏的手上。正是因為方澄敏介入了方大曾的工作,于是在方大曾消失之后,他的大量作品才完好無損的保存了下來。方澄敏對于方大曾的懷念,不僅僅是她個人的,事實上,是今天這個時代對過去那個時代的懷念,這些融入生命的照片,讓我們感覺到方大曾并沒有消失,他毅然以另外一種方式存在著。
方大曾先后在冀東、在綏遠、在盧溝橋等地采訪拍攝,完成了《從大同到綏遠》、《冀東一瞥》、《宛平之行》、〈〈綏東前線視察記〉〉、〈〈蘆溝橋抗戰(zhàn)記〉〉等一系列作品,在離家后采寫了《保定以南》、《保定以北》等作品,從河北蠡縣寄出《平漢線北段的變化》一文,為方大曾最后的消息。這個熱愛生活、充滿正義感的年輕人,行行復(fù)行行,穿山過嶺越冰川,沒有引路人,時刻處于危險的環(huán)境中,在一個人面對困難和戰(zhàn)爭的時候,始終選擇勇敢和堅強,他以內(nèi)心的純粹,意念的執(zhí)著,將不為人知的真相呈現(xiàn)出來,透過他留下的照片和文字,我們仿佛回到了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感受到生活的艱難和不易。
“我仍將由蠡縣繼續(xù)北上,達到長江原來給我的任務(wù)!”,小方留給人世間最后的一句話,充滿了斗志、充滿了對工作的敬業(yè),他把生命交付給了黨和人民,唯獨忘了他自己。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從親人的視線中消失了,他愛事業(yè)勝過愛自己的生命。
所幸我們處于一個偉大的時代,時代賦予我們有良知的新聞人神圣的使命,正是有了他們的堅持,我們才得以了解了小方,他們用知識和道德做判斷,他們具有同樣高尚的品格,他們帶著敬意去尋找這種精神,他們重走小方當年經(jīng)過的道路,他們?nèi)ゲ稍L當時一些知情的人,他們想盡可能地去了解小方,走近小方的精神世界,使人們永遠不要忘記那些拿著相機深入社會底層和一線戰(zhàn)場的人。
方大曾留給這個時代的也許就是一種選擇的精神,他的選擇告訴我們今天的人們,有一種付出不問回報,有一種職業(yè)不問生死,有一種英雄不問出處,今天,時代同樣賦予了屬于我們這一代的使命,雖然遠離戰(zhàn)爭和貧困,但我們更應(yīng)該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他的精神超越時代歷久彌新,他的傳奇經(jīng)歷鼓勵后輩不斷探索、不斷發(fā)現(xiàn)。他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里。